
梦龙一去复还来
闽东之光照我怀
最近总是会产生许多幻觉,或是清醒,或是在梦中。那一个身影,风流倜傥,与明月同辉,与清风相伴。时而蹙眉苦思,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泪珠簌下……
冬令时节,寺里的梅花开了,纷飞大雪零落在梅树上,忽然间周边嘈杂,顿时眼前幻化出一个少女,怡然大方。梅花成了她的眼,雪也成了结上的霜,发梢散落着点点雪花,转而又变成一个在红布襁褓中的女婴,此时正被她环抱在胸前。一位老者,挡在她的面前,正怒目而视面前的大汉。“《禁溺女告示》我已贴在城门数日,你又怎会看不见!生男未必孝顺,生女未必忤逆。如今好善的百姓,畜生还怕杀害,况且活活一条生命置之死地,你心何安?”老者话落,我头上一阵发昏,眨眼间回归现实。人流汹涌,只有我站在树前,又是幻觉?
转眼春光明媚,莺歌燕舞,为不辜负大好春光,我决定出门走走。街对面的北路戏剧院飘来了阵阵茶香。穿过门厅,电子屏上写着《戴清亭》,原来正有好戏要上演,我赶忙在后方坐下。在氤氲茶香中,恍惚间周围场景变幻,我似乎身处于一个宗祠里,不远处的椅子上又坐着那位老者,他正坐在戏台前,手中端着一碗茶,正与友人闲适交谈:
“大人,这是什么茶?汤色黄绿明亮,自带清香,透人心脾。”
“此乃寿宁高山茶,是寿宁特产。茶汤醇厚甘鲜,入喉生津,回甘无穷,受人喜爱。”
只见他继续说:“由此戏配此茶,真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我本欲上前讨杯好茶喝,忽然,耳畔闻得阵阵锣鼓之音,好戏已开场,我又回到了北路戏剧院之中,舞台上的演员正生动演绎着那位老者的故事。我拿起手边的茶一饮而尽,在幻想与现实的切换中,似与那位老者相隔百年时光,一同品茗看戏。
春去秋来,又到了农忙时节,我也回老家帮忙收割稻谷。左手抓住稻穗,右手用镰刀收割,在左右手的协调配合下,收获颇丰。忙碌了一个下午,乡民们满头大汗准备打道回府。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暑热退散,清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远方的袅袅炊烟召唤着勤劳的人们快步归家。
后方突然传来:“锦绣河山,又是一年农忙呀!万亩梯田稻金黄,丰收在望谷满仓。今年老百姓能过个好年了!”回头一看,那位老者又出现在后方,面朝那片连绵梯田。我走到他身边,凝视那人眉眼,顷刻间灵光一闪,他长了一张酷似南山顶上那尊石像的脸。此刻真相大白,这位居然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寿宁知县冯梦龙。他见我认出了他,投来欣慰的目光,“这些稻谷,不知能不能酿些‘梦龙春’酒来呀?”我正欲言,他却叹息一声,说:“山高水长非隔阻,有缘终有相逢时,后生,有缘再会!”
恍惚间,身边的冯老早已无踪迹,人群结伴而归,天边夕阳映红了半边天。
后来,我找寻了许多有关冯梦龙的资料和书籍,原来他到任寿宁县令之时早已年过花甲。他爱清风明月,又为百姓任劳任怨;他谦和慈爱,又嫉恶如仇。正是这样的一位县令,他始终秉承着“做一分亦是一分功业”的信念,革除陋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在那个落后的小山城里埋下了发展的种子。如今,在寿宁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不懈奋斗下,寿宁已然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而当年播下的种子也长成了参天大树。
伴随着闽东巨变的寿宁人民,也将会不断发扬冯梦龙勤恳务实的精神,让“闽东之光”普照在这片土地上,谱写新的篇章!
选送单位:寿宁县第一中学
作者:高二(13)班 叶妍蕾
指导老师: 龚单丹
来源:寿宁县第一中学
编辑:林宇煌
审核:蓝青 吴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