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宁德 书香校园 | 林茜:星火燎原,逐光山林
宁德市第一中学 2024-12-06 14:46

 

星火燎原,逐光山林

 ——造林大户黄振芳

 

白云缱绻,倦鸟归巢,红日默默敛起炙人的光辉,一点点沉没在地平线下。一个挺拔的背影撞破夕阳下的静寂,他伫立良久,望着家乡的后山。荒凉,死寂,寸草不生。风起,裹挟起黄沙漫天;雨落,浑浊的泥水冲下山包,蜿蜒成地面抹不去的疤痕。采土后被遗忘的坑洞是土地上遮不住的疮痍,如同空洞的眼窝大睁着向着苍空。

这还是记忆中那个山清水秀的后洋村吗?千疮百孔的山村刺痛了他的内心,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徐徐浮现。雷厉风行才是实干家的做派,他瞒着村里人出了村,归来时目光坚毅,像燃烧着一捧照亮山林的火。

山村不大,消息总是不胫而走。黄家贷款八万元想要整治荒山,这个令人咋舌的决定柳絮般飘满了村头巷尾。“振芳这小子啊,还是太年轻,这么大一座荒山,几年也不见得它冒一点绿,整治荒山?准保没戏!”“这赔钱赔力的买卖,谁做谁吃亏。就凭他那气力,还能整出花不成?”潮水般的劝说与质疑铺天盖地地涌来,他只是沉默不语,抬首间再次瞥见光秃秃的山包。收拾行囊,他携一家老小,义无反顾地“扎”进了荒山。

那是他在后山上度过的第一个春天,找不到支持他的乡亲,他凭一己之力挖坑、插苗、填土,费尽千辛万苦,让四百棵树苗在荒山上“安了家”。初战告捷,他却因为树木十几年的生长周期犯了愁:没有收入来源,衣食生活尚且无法满足,谈何整治山林呢?他在窗前踱步苦思,目光扫过林间大片空地,顿感眼前一亮:何不林间套种家常农作物,“以短养长”,既节约土地资源,又解决了资金问题。难关迎刃而解,他动员家人在树间种植马铃薯、玉米。一时间,深深浅浅的绿此起彼伏,枝叶婆娑,透露着重生的喜悦。

寒来暑往,岁月一圈圈刻录下树的年轮,也记住了他踏遍后山上每一寸土地的身影。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树林中时不时闪过一道白光,那是他握着手电提防小动物啃食脆弱的树苗;冬日,苍山负雪,他亲手刨开雪层,十指通红,寒气彻骨,心里只惦念着被压折的小树;随着山林巨变,越来越多村民踏上他的道路,他将套种的农作物改为草珊瑚、黄精等名贵药材,整治荒山的同时为村民发家致富......一转眼,沧桑巨变,疮痍的坑洞已然消逝,风过,绿波荡漾,动人心弦。挺直的脊梁渐渐佝偻,满头青丝熬成霜发,昔日小伙子眼中的星星之火燎出了大好山林,这一干,就是四十余年。

随着他的故事广为流传,后洋村建成了林业生产文明实践基地,“黄振芳”的名字载入了周宁县绿色发展的史册,“黄振芳家庭林场”也成为全国林业发展的杰出代表。如今,他的儿子接续他的事业,致力于后洋村进一步发展;他的孙女教书育桃李,将他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一片林,三代人,绿了青山,红了日子。”《人民日报》的赞誉,精炼了黄振芳祖孙三代与荒山蜕变相伴的故事。

苍山,绿地,林涛声响。毅然决然奔赴荒山的背影仍若隐若现。后洋村里,老树枝繁叶茂,小树抽条扎根,那团燎出锦绣山林的星星之火仍在燃烧,光辉灿烂,映照着连绵不绝的青山......

 

 

教师点评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深情忆述周宁后洋村村民黄振芳一家三代人坚守四十余年,承包荒山,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的动人历程。文章以小见大,人物形象饱满,语言新颖清爽,文笔简洁流畅,充分展现了新一代青年学子对家乡的热爱、对变化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选送单位:宁德市第一中学

作者:高二(1)班 林茜

指导老师:兰心

 

下载新宁德APP欣赏更多佳作

即日起

“大美宁德·书香校园”宁德市首届

“闽东之光”校园文学主题征文优秀作品

将在新宁德APP陆续刊登

您可在新宁德的

“大美宁德 书香校园”专题进行查看

 

如果你还没有下载“新宁德”APP

在手机应用商店搜索

“新宁德”即可下载哦

 

 

来源:宁德市第一中学

编辑:林宇煌

审核:蓝青 梁辉约

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72小时热点
1

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关于张帆等同志任前公示的公告

福建日报
17小时前
3.6 万 阅读
2

@宁德小作家,你的作品获奖啦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13小时前
2.1 万 阅读
3

宁德市中医院开展护士节慰问活动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1天前
1.6 万 阅读
4

张永宁赴中心城区开展“四下基层”暨教育规划布点调研

闽东日报
17小时前
1.8 万 阅读
5

陈祥榕母校将以“祥榕”命名

闽东日报·新宁德客户端
1天前
1.2 万 阅读